当前位置: 首页>>要闻>>各镇动态

宣化镇:老手艺催旺柴禾灶 “土月饼”中秋忆乡愁

来源:高台县宣化镇 作者:张玉峰、王祺 发布时间:2023-09-28 20∶06
字体:【 打印

随着中秋节的临近,宣化镇大街小巷的“烟火味”也渐渐浓了起来,邻里们相互帮衬,发面施碱,搭伙鏊馍,为中秋节“献月亮”做准备。

“中秋鏊月饼是老传统,自家种的麦子,磨的面,鏊点馍,给亲戚朋友送上点,给子女们留一些,月亮上来,献献月亮,一家老小热热闹闹过个节。”寨子村村民陈大玥说。

在他家的厨房里,老伴和三四个邻居分工明确,搭伙烧馍。揉面、施碱,擀面饼,画月亮,做造型。狮子、玉米、小鱼、小鸡、双鱼佩等传统造型在沾红的野生龙葵花纹的点缀下栩栩如生,寓意深刻的猴子献蟠桃、金桂捧月“大锅盔”,象征着阖家团圆,来年风调雨顺。陈大玥老人介绍,柴火烧月饼,看似简单,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,每年中秋、春节,他家都会和邻里亲戚提前约好,发面、施碱、柴火烧制一气呵成,他负责看鏊烧火,看似简单,但责任重大,面火、底火都得把握好火候,这样烧出月饼才外黄内酥。

在宣化镇,还有好多像陈大玥家一样,村民们都提前四五天约好,忙里偷闲,共同鏊馍迎中秋。

“献月亮”在高台历史悠久,上世纪八、九十年代,每到中秋节,家家户户炊烟袅袅,蒸面筋,用生铁鏊子烧馍馍。

农历八月十五日晚上,皓月当空,一家老小在自家院子里摆上桌子,朝着月亮献上花果、酒类和自家烧制的动物、植物、月亮和十二生肖等形状、图案的“土月饼”,献完月亮,吃完供品,还要把“大锅盔”留在家中,慢慢享用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做馍馍的老手艺也渐渐流失,用烧鏊烧月饼的人越来越少,能吃上“土月饼”成了好多人的奢望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